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集团下乡创业 >>政策理论 >> 【采风汇川】第325期 脱贫攻坚谱诗篇,铁人织梦润中国:读刘华长篇叙事诗——骆弟燕文艺评论
详细内容

【采风汇川】第325期 脱贫攻坚谱诗篇,铁人织梦润中国:读刘华长篇叙事诗——骆弟燕文艺评论

【采风汇川】第325期 脱贫攻坚谱诗篇,铁人织梦润中国:读刘华长篇叙事诗——骆弟燕文艺评论

 2020-05-12 海龙屯文艺

--读刘华长篇叙事诗

微信图片_20200513154019.jpg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贵州省诗人协会组织开展“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活动,诗人们立足“文军扶贫”,全面把握贵州脱贫攻坚的特征,以诗歌为载体,生动讲好贵州脱贫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遵义实力诗人刘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梦润中国》位居其列,该诗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全国劳模”、“中国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第一人”张明富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宏伟篇章,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明丽清晰的讲述生动再现了张明富这一新时代的“铁人”形象。

初读此诗时,便觉其诗名“梦润中国”极有意思,一时间竟分不清是“梦/润中国”还是“梦润/中国”,待通读全诗后,不禁豁然开朗——诗人刘华巧用一语双关之技,凭借宏阔的视野和对诗歌结构的精准把握,将“梦/润中国”和“梦润/中国”融为一体:一个“梦”字贯穿全诗,诗人将张明富“‘大学梦’碎——‘搞经济梦’活——‘脱贫致富梦’清晰——‘小康梦’圆”的心路历程以诗化的语言一一描摹,他的“梦”砸碎了大坎的贫困,润泽家乡父老,惠及全中国的返乡农民工,他的“梦”是中国梦蓝图中闪耀的一笔;“梦润”则是张明富创立的集团名称,“梦润/中国”即“中国的梦润”,它是中国农村创新转型发展的成果,也中国农民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精神的彰显。不管是“梦/润中国”和“梦润/中国”,无疑都取义于梦润的品牌口号“中国梦,润中国”,这个属于大坎的“中国梦”滥觞于张明富,积小流于凉风沟,成江海于大坎村,宛若一股洪流润泽一方百姓,在贵州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波光闪耀、悠远绵长。诗人用简短的四字标题,就将全诗的内蕴提炼升华,掷地有声,耐人寻味!





微信图片_20200513154052.jpg微信图片_20200513154055.jpg







张明富的“梦”是“大写的梦”,他的致富经不仅使家乡父老集体脱贫,还为中国农民工勇织大梦创造了条件,成了当之无愧的“织梦人”;诗人则敏锐地捕捉到了张明富的“梦”,并将其诗化编织,“以梦织梦”,织起了“织梦人”的“梦”。诗人将张明富“造梦”、“筑梦”、“圆梦”的人生历程编织成网,这张网伴随着“文军扶贫”的步伐被撒向更远的地方,与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点点星火一道,喜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曙光。诗人在3500行的“文本时间”中,勾勒出了张明富从童年(记事起)到近花甲之年大半辈子的成长、奋斗印记,“故事时间”跨度长达50余年,诗人以一个“梦”字将张明富50多年中的“低谷”和“高光”时刻一一串联,向我们展示了张明富“造梦”、“筑梦”、“圆梦”的三个人生阶段,将一个遵循传统又不落俗套的中国农民形象生动塑造,全诗构思精巧,繁简得当。

诗中描绘了昔日大坎之贫穷落后与今日大坎之欣欣向荣,在前者到后者的沧桑巨变中,诗人不仅看到了“铁人”张明富的铁腕助力,更看到了伴随“铁人”成长的精神内核即红军精神。诗人写到,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团泽镇露宿万年村半山腰的山洞时,张明富爷爷偷偷为红军送饭菜,“这以后,红军精神/就像暗夜中那束烛光/冬日里那盆炭火/沿大坎山脚四下蔓延/一路燃烧……代代相传/永远闪烁”,诗中红军精神的加盟,既能使之与“革命老区遵义”的历史地位相契合,又能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铁人”张明富精神内核构成中的深层力量。

如果说红军精神是铸就张明富钢铁信念的基石,那凉风沟的穷困、贫瘠就是击中他奋力改变命运决心的弹药,凉风沟“瘦田荒野/土少地稀/举目光秃秃/低头一片白/全然不见树木绿荫/七成以上是风化石”“山里与山外/隔着一个世界/相差若干世纪”,“一个世界”距离之近,“若干世纪”时间之长,两者并置,使凉风沟颇有几分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味道,极其落后的交通完全能令山里人“不知今世何世”,“出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奢望。当那铸就信念的基石与击中决心的弹药在诗人笔下猛烈相撞时,便迸发出了张明富五彩斑斓的梦。

当然,同样击中张明富的,还有他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苦难,诗歌第二章《成长》便从张明富的童年说起,挥笔将他的成长故事倾情演绎。童年的张明富,在奶奶的爱心饭巴团里吃出了“一种天性的善良/一种冉冉而升的刚直/一种打抱不平的勇敢”“极具‘英雄虎胆’”;青春时期的张明富,辍学上工地、贩鸡、当漆匠……最终离开凉风沟,南下“杀广”。本章着墨不多却已悄然种下了“铁人”形象塑造的种子——“少年打着光脚板/眼泪鼻涕脸上流/步履踉跄三回头/再见,凉风沟”“那山上最硬的石头/早就成了我身体里的骨头”“我,张明富,就要和命斗到底/谁也扼不住我的喉!”在这段少年自白中,诗人用铿锵的笔力去呼应张明富内心巨大的悲苦和那股不认输的韧劲,字字带泪、声声啼血,其情感之充盈,如朵朵浪花翻涌而出,直激人心。“张明富临行那天/沿沟底又破又烂的出山小路/一边走/一边哭/泣声格外凄惨”“他为大坎的贫穷/捶胸顿足/他为理想的破灭/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满血”归来/改变大坎的一切/带着生的光环/带着梦的绚烂”,从“捶胸顿足”、“撕心裂肺的呐喊”到“‘满血归来’”、“生的光环”、“梦的绚烂”,寥寥几笔,诗人就把深藏在张明富心底的梦想之火缓缓点燃,我们看到了,那个曾经流着泪离家、一步三回头的少年正以昂首阔步的姿态,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隐忍坚毅地直奔“杀广”大军,并在顺利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毅然返乡。

“十年后,我也许会是一个超级富翁/可我老家的亲人们/甚至连十万元存款都没有/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大/十年后,我亲亲的大坎/一定还是原来那个穷样子”,“1991年,张明富暗下决心/离开沿海大城市/他揣着打工挣下的6万块钱/和妻子一道重回老家团泽/开始圆梦的新征程”,在此,诗人并未直言将张明富称赞而我们却能通过短短几行诗句读出张明富博大的胸襟:那是一种深知“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现实而决心改变之的高远志向,也是一种深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之理的无私精神,更是一种继承“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优良传统的家国情怀!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大坎》、《成长》两章写张明富“造梦”之为何,凸显出了张明富的“苦”和他走过之路的“险”,那是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凄清与悲凉,但诗人同样向我们展示了张明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张明富有能力/带着家乡父老/一起迈步小康/集体脱贫”。





微信图片_20200513154059.jpg





诗歌第三章《创业》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张明富如何排除万难在农村建厂、如何一步步实现产业化发展,从化妆品和副食批发,到创立贵州梦丽雅化妆品厂再到梦润集团品牌的打响及其旗下子公司的相继成立,张明富以“铁人”的意志,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兑现着自己当初的诺言。

“他索性把被子搬到/光线黑暗的鹌鹑棚里/不分白天黑夜/整日与那些活泼的鹌鹑们‘厮混’”,从梦润化妆品厂到梦润鹌鹑蛋公司,张明富响应“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号召,迎难而上接下鹌鹑蛋产业这一“烫手山芋”,对来自社会的恶意嘲讽和他人的奚落质疑置之不理,坚信“梦润不会垮/我张明富不会退缩”,一心埋头苦干——诗人始终忠于事实,以平静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记录着一切,然而,波澜不惊的水面下,早已经暗潮涌动:那是张明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品格和执着态度;也是张明富敢于创新,潜心钻研经营理论、积极考察调研以寻经验的事实,诗人把张明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改革创新精神揉进一句句平淡无奇的言语中,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轻叩我们的心弦,而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却又足以撼动人心,也正是在这种平淡无奇之中,诗歌的可读性得以大大增强。

又如诗人独辟专章《写信》,叙述张明富及其女儿两代人三度上书党中央的故事,在提及2007年张明富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的信时,诗人并不局限于只将信的内容托出,他更看到了那封信背后的更为动人的故事,“写信不过用了数小时/但为了写好这封信/张明富足足准备了八个月/期间,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农村/……”“他渐渐发现/全国欠发达省份的广大农村/几乎都与黔北农村惊人相似/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这一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处处是城市发展的畅想曲/另一端,却萧然凋敝/土地荒废/儿童留守/老人空巢独居……”文辞虽简略,诗人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张明富那般“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实干情怀,细细品来,沁润人心。同样的情怀,在张明富成为省人大代表之后更是被发扬光大,“当了十余年省人大代表/他提交了60余条建议和意见/每一条都是平日里/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深入调研的积淀”,因其提案多数被采纳,张明富被媒体称为“多产的人大代表”。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修路》一章中,诗人通过写张明富当上村主任,进一步为村民干实事的故事,把一个心系黎元的父母官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出来。带领村民修路时,他身先士卒、勇打头阵,钻洞勇排洪、悬崖寻地基,“他灵活地在悬崖峭壁上/搬石头,拖钢筋/曾经连干三天三夜”,但当公路修成,张明富已然一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欣慰模样。在整顿干群之风时,张明富严肃认真、刚正不阿,把对民不利之因一一揪出揉碎。诗人通过对上述两件事的记述,凸显了张明富“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威望,他“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故“民亦乐其乐、忧其忧”,村民才会无条件信任张明富,才会在他晕倒在工地时心疼落泪。





微信图片_20200513154102.png






纵观全诗,诗人几乎从不高声为张明富唱赞歌,在娓娓道来之中让我们看到了博爱无私的张明富,他大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也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超强行动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才华名,不兴伪事”的张明富;更让我们看到了“功成而弗居”的张明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淡泊,正如诗中所述:“‘拿走我的一切/光环荣誉财富/我还可以捞起锄头/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在神州大地上/继续往前冲’”……

但是,无论诗人塑造了张明富何种形象,他的言说都始终没有脱离其“农民”的本质身份,细数全诗,“农民”一词共出现了106次,诗歌开篇起笔言“农民”,亦落笔以“农民”——“‘我生下来就是农民/打工前是从事一产的农民/打工后是从事二、三产的农民工’”(题记),“农业、农村、农民/就是他的全部悲喜/就是他的人间大梦”(尾声),从“农民”到“农民”,结构上的首尾呼应契合了诗歌内容上张明富“复归于朴”的坚守,同时暗含了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情操。

“诗写脱贫攻坚——长诗书写英雄”,诗人刘华以“梦”为切入口,不仅写出了张明富的精气神,字里行间还渗透着“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诗人笔下的张明富,就是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实践者,是广大脱贫攻坚战士的一个缩影。总的来说,对于“脱贫攻坚”这一宏大题材,诗人刘华善于“窥内探外”,《梦润中国》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叙述事实,忠于纪实而又兼具诗歌的抒情传统,两者的完美融合使该诗不至于落入窠臼,它有着故事情节的真实,也有着诗人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真善美”的光芒由此得以照进我们的心房。









微信图片_20200513154107.png


作者简介:骆弟燕,贵州瓮安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



联系我们

  •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梦润大道梦润源89号

  • 400-0852-339

  • mengrun@gzmrjt.com

  • 黔ICP备17011347号-8

梦润发展目标:发展五百年!


梦润精神:敢打硬仗,敢打恶仗,保证打赢!


梦润发展要求:硬要发展才是大道理!


发展不忘世代根,立足家乡报春晖

关注我们

学七渊知识为乐 拜四海贤能为师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4000852339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同城互联网加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