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梦润文化 >>相关栏目 >>梦润故事 >> “铁人”织大梦
详细内容

“铁人”织大梦

   “有时候想想,我这一生啊,也就这么简单。”张明富轻轻叹了口气,笑着,然后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的大坎村。

    在许多人眼里,“张明富”这个名字,意味着很多身份和荣誉:贵州梦润集团董事长、贵州省人大代表、遵义市政协常委、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村主任、“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时代领跑者”……

    返乡农民工张明富,如今手里经营着年产值过7000万的企业,却活得像个“穷鬼”:不抽烟、不喝酒、看不懂麻将,穿着大街上随处可买的打折衣服,全家人仅有一套购于92年的、68平米的普通住房,属于他自己最好的车,是2011年购入的那辆9万多块的国产车“中华”——他就喜欢这个名字。

   “放弃我的一切荣誉,我还是个农民。我捞起锄头,还能继续创业。”不购置地产和豪车的张明富,每找到一分钱都要投到家乡去。农村、农业、农民工,就是他的悲喜交集。

 

                      

                           

    一封改变中国返乡农民工命运的信

     2007年217日深夜,除夕。张明富终于有时间拿起笔,去写那封他深埋心底、酝酿已久的信。他略微思索,动笔写道:

   “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我是1962年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凉风村民组的农民张明富,由于家庭贫困于1980年刚上高中不到两月就痛苦失学。”

    屋外,冬风卷着爆竹除岁的欢喜,呼呼地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穿梭,草木沙沙作响。屋内,张明富一言不发,两个年龄尚幼的女儿也一言不发地陪着他。打完一道草稿,他让女儿们先读一遍,听她们的意见,几番修改,他才开始誊抄。在当年仅16岁的大女儿张丽鈜记忆里,写信时的父亲神色庄重。

    凌晨三时,这封2000余字的信完成了。信里,他简短地写了自己的经历:“曾长期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积攒了资金,在遵义市委、汇川区委的引导支持下于2005年初彻底回到了凉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立了‘贵州梦润鹌鹑有限公司’,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群众养殖鹌鹑增收致富,现效果十分明显。”张明富知道,自己这段经历称不上辉煌伟大,但他有更重要的话要说,非说不可:“根据我的经历,以贵州遵义市为例,谈一下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

    张明富,一个平凡的创业农民,此刻伏身案前,在贵州偏远山区不知名的小山村里,思考着全国数亿返乡农民工的未来和归处,为这一弱势群体向国家最高领导层呐喊。

    这个农民真有两下子!信中,张明富从遵义市农村外出务工基本状况出发,论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大胆地向总理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家乡未来新农村建设而打工,做学习型的打工者和回乡创业者;第二,建立覆盖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络,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第三,国务院制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增强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带动农村群众就近增收致富。

    写信不过用了数小时,但为了写好这封信,张明富准备了八个月——期间,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农村,江西、四川、云南、新疆、湖北、福建、甘肃、吉林……还有中国地图北端,那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江相望的黑河市。一次,张明富在黑龙江某地打出租去农村,车在这大平原足足疾驰了110多公里,最后,张明富付给司机五十多块车费,那一刻,他感到了东北的萧条,惘然失神。沿途,他看见上千亩土地杂草丛生、一片荒凉,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离家外出,广袤的农村,萧瑟而寂静。

    1995年以前,张明富就走遍除了西藏的全部省份,除了进货送货,也在暗暗观察全国农村贫困状况,像大坎村这样的村庄,在中国太多了。

    记不清多少次,张明富在摇摇晃晃的大巴中,透过玻璃窗遥望着中国的农村,遥望荒芜的田地,他很难过,仿佛看到了故乡。他渐渐发现:全国欠发达省份的广大农村几乎都与遵义农村的情况相似,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这一端,城市发展如日中天,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处处是发展的交响曲和大狂欢,而另一端的农村,却悄然凋敝,土地荒芜、儿童留守、老人空巢……

    但与此同时,张明富也从自己在家乡建厂的经历中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这得从他2005年在大坎村建设贵州梦润鹌鹑有限公司说起。那时,修建办公大楼的生产队伍全由本地村民组成,张明富核发工资时发现:不到一年,生产队里一家人增收就超过一万块,而那时的平均工资水准才20多块一天。这给他提了个醒,原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带动家乡父老一起赚钱,如果他把厂子建在城市,那村里就没人有机会赚钱了!从此,返乡创业的地位和作用在他心目中变得很重要。

    张明富想到,自己的成功和幸运,并不代表全国2.7亿返乡农民工的成功和幸运。如果有条件的农民工都返乡创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怕没人建设吗?既然返乡创业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大大推广?

    2006年,遵义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44万,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64%,回乡创业人数有万余人,创办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张明富认识到,农民工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本领,积累了资金,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如果一大批优秀的打工者返乡创业,将带动家乡老百姓一同致富,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重焕生机,还能为城市空出劳动岗位,促进农民工外出和回乡良性流动,减轻城市负重。

    但是,自己创业的艰难险阻也让他看到,有心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创业环境差、缺乏政策扶持等情况。

    起初,张明富寄很大希望于市级层面的扶持政策。担任市政协委员期间,他多次提出关于扶持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提案,虽然有进展,但比较困难。他想到,光是自己行,光是遵义行,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引起整个国家的关注,引起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的关注。于是,他开始一边经营企业,一边抽时间调研。

    张明富并不觉得累,相反,他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更丰富的意义,他要把所看见、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向党和国家建言献策。

    一系列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调查,为这封信的论据奠定了扎实基础。

    第二天,张明富和张丽鈜捏着写好的信,拿给厂里的同事看,又挨家挨户念给村民听,问大家认为信中所言是否属实。村民听到这是给总理的信,显得非常兴奋,呀呀地惊叹着,连连点头称好。有人提议:我们把自己的名字都签上吧,总理会看到呢!于是,识字的人庄重地签了字,不识字的高兴地摁了手指印。也有村民担心:那么遥远的总理,真的能收到这封信吗?张丽鈜也拿不准,因为在那时的她和村民们的概念里,总理是非常非常远的大人物,但是她又想,总理也可能收到,就像我们平时写信、收信一样。

    张明富却表现得十分平静。他来到邮局,把信的内容、寄送地址确认再三,寄了出去。这神奇的信纸,那么轻,却承载那么多。他很自信,他觉得总理一定会收到这封信,但他不知道总理会不会回复。他想,这么远的路程,信也有可能走丢的,如果没有音信,那么我就再写、再写,总理一定会看到、会回复,因为这最贴近泥土的喊声,一定能穿越千山万水,让总理听见。

    果然,张明富所代表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的声音,总理听见了。这封信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2007年314日,总理在信件上批复:“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予鼓励和支持,张明富同志的建议值得重视。请良玉建敏同志阅示后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

    消息在大坎村迅速传开。那几天,这个小小的山沟每天欢歌笑语,就连在广东打工的农民工兄弟也跑回来,拉着张明富追问总理都回复了什么,嚷着要看总理写的字长啥样子——那是张明富记忆里闪着光的日子。当时参与签名的老爷子张明秀喜滋滋地喊着:“我们和党中央连在一起啦!”好多人跑到坝上,泡起茶,唱山歌……

    紧接着,回良玉、华建敏、张平、张勇作出批示安排落实,国务院起草了《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

    2008年10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20091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强调:“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20103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继“上书”温家宝总理后,20116月,张明富又根据多个省市大量调研情况,向李克强总理写信。这封信的由头是张丽鈜提出的一个疑问。那时,20岁的张丽鈜已经入党,根据自己多年来跟随父亲植根农村的观察,她和张明富探讨:“我觉得我党的宣传做得不是很好,为什么党报在市面上都没有卖?我们农村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党的政策很好地宣传到了,农民都知道党的政策方针,知道哪些是属于自己应有的福利哪些是村民的义务,党和政府为民做的好事实事都登在党报上,群众看到了,就会更加拥护共产党,更加热爱集体,热爱祖国。”

    张明富感到女儿的话不无道理,于是他在信中写道:“近年来,庞大的农民工队伍随着改革开放而形成,但由于人员流动性强、一些企业党建工作缺失等原因,不少农民工难以受到党的教育,对党和祖国感情逐渐淡漠。同时,留守农村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制约了农村发展。为此建议: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民工群体加强党的政策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吸引更多优秀农民工加入党组织,回到农村创业,充实村一级党组织。”不久后,这封信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肯定:“来信所提建议值得重视”。

    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崔传义多次到梦润公司调研,他指出,张明富“两度写信向中央提出农民工政策建议,被重视、采纳,为我国农民工政策的制定、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起草文件之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专门邀请张明富参加座谈会听取意见。

   “归来吧,归来呀……”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大浪潮,就这样一波一波,渐成声势。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由此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

 

                            

     

    一个农民工的梦想

     在梦润公司的办公楼旁,有一块布告板,上面贴满一张张纸,不是文件或公告,它们有一个共同标题:实现“我的小康梦”(打造贵州山区圆梦第一村)。它们是大坎村里的人们的“梦”:

   “希望梦润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希望自己的家人健健康康没有疾病;希望自己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有房有车。”这是汇川区劳模黔南单亲妈妈冉从分和她的孩子们的梦想。

   “一年内修一栋别墅,把家搬到公司来,让父母过来带孩子,经营避暑旅游,自己和爱人踏实工作,多赚点钱,希望能为我的第二故乡尽一点微薄之力。”这是80后员工柏林和90后妻子左艳容的梦想。

   “在不久的将来能独当一面,同时也希望能购买一辆自己喜欢的汽车”;“经营避暑旅游,用避暑旅游赚来的钱供孩子上大学”……

    这些切近的渺远的梦想,还明确了帮扶企业——贵州梦润集团,负责人张明富和他的妻子李润开。

    起初,这个活动是张明富在企业内部发起的。2011年,他号召员工将梦想和计划写进去,企业进行帮扶。由于收效很好,张明富决定将这个活动推广到整个村。于是,大坎村每家每户门口都张贴了梦想,没有人害羞,没有人被嘲笑,每个梦想都是明亮的,并明确了对口帮扶单位或个人,政府部门、《劳动时报》和许多热心人都加入这个圆梦队伍中,开展一对一帮扶。

    要将偏僻的大坎村打造为“贵州山区圆梦第一村”的张明富,其实自己曾最深刻地感受到梦的破碎。他太过于明白那种滋味:当他这样一个农民工激情澎湃地谈梦想时,总会引起一阵哗笑,然后被狠狠泼上一头冷水。即便如此,张明富就是喜欢谈梦想,他久久痴迷于那些缤纷斑斓的梦,而近乎顽固地渴求和追寻。1998年,张明富到团泽镇创建贵州梦丽雅化妆品厂时,便将品牌取名为“梦润”——“梦”即指梦想,“润”则取自妻子李润开的名字,同时也蕴含“滋润肌肤”之意。

    张明富的梦是什么呢?

    他的童年写满了饥饿、忍耐和苦难。但他有一个慈祥、勤劳、隐忍的奶奶,平日里最疼爱他,让他感到一丝温暖。由于裹小脚落下残疾,奶奶每次爬坡上坎都十分吃力,却要担起全家9口人的煮饭工作。那时,奶奶早上要做“饭巴团”,比他大三岁的哥哥每天都要吃一个,但有时饭太少,哥哥一个不高兴,就把奶奶的柴火捞出去扔了,还要用水完全浇灭火星子,张明富见状气得发昏,冲上去和就哥哥干起架来,结果总是被哥哥反揍一顿。直到今天,他仍常常想起奶奶在灶炉边一瘸一拐的身影。

    张明富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贫穷的大山沟,让挚爱的亲人不再那么苦累。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就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不幸发生了:爷爷干农活时意外摔死,最亲昵的奶奶重病缠身,跟着去世。张明富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

    办完丧事后,整个家已经被掏空,还欠下600元外债,偏偏此时母亲身患重病住院,即便张明富一星期只要2块钱生活费和8斤玉米,家里也拿不出来了。

    只读了两个月高中就要辍学,踏出校园大门那一刻,张明富知道自己的大学梦破碎了,此后将要迎接他的,是生存的拷问。

    他走上了漫漫打工路。起初,他和哥哥到建筑公司挖土、拉车,一次,他俩拉着满载泥土的板车下一个长坡,结果坡度太大,不是人推车,而是车发疯般拽着两个瘦弱的孩子直冲下坡,最后,人和车通通栽进泥坑中,这才停了下来,兄弟俩险些丢了命。

    这件事之后,张明富和附近的几个村民凑了17块钱,到市场上贩鸡,但是鸡不幸染上瘟疫死了,大家血本无归。正当走投无路时,张明富在母亲的病院里认识了金塘中学的老校长,老校长说自己的学校正要漆黑板,于是介绍张明富去帮忙漆黑板。这份工作让他一口气挣了几十块,张明富脑袋一激灵:以后就要“搞经济”!

    张明富重新编织起梦来。学校的油漆活让张明富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和姑父一道外出干起了油漆工。开始,由于技术欠缺,很少有人找张明富干活,他省吃俭用买了本《油漆工工艺》,一有空就开始钻研。那段日子,张明富夜里每30分钟就起来一次,观察油漆的变化情况,掌握土漆(生漆)成膜的反应时间和火候。就这样,他的油漆技术突飞猛进,找他干活的人排起了长队,有的甚至还要“通关系”才能找到他。二十岁的小伙子张明富,像个吃香的“明星”似的,他得意地回忆起这段青春时光:“那时都是小车来小车去,其实我就是一个匠人而已。”

    这段时光里,他结识了自己一生的爱人——李润开。李润开在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17岁参加工作,尝尽人生的苦,她却浑身充满一种坚强和韧劲。朦胧中,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更大希望。

    接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珠江三角洲。一天,一位很看重张明富的顾客建议他去广东发展,张明富认为这是个好提议,就和妻子来到广东顺德的一家私人家具厂喷漆,他很快成为骨干,工资从每月1200元工资涨到3000元。干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这家私人企业老板的管理水平还不如自己,渐渐萌生了自己办厂的想法。

    90年代初,广东正是经济腾飞的时候,顺德老板请他接管油漆厂,开出120万的天价年薪!那时的广东,“千万富翁”已经不稀奇,张明富也暗暗算了一笔账:一家人每年用20万体体面面地生活,十年后我也是千万富翁啦。可是想着想着,一个令他痛苦的疑问蹦了出来:十年后,我老家的人们会怎么样?他们会不会成为千万富翁?

    张明富每年要回几次村里,然而他却越发失落惶然。他亲眼目睹了农村和城市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时刻萦绕脑海的故乡,在大坎村生活了世世代代的农民和亲人,挥之不去。在广东舒适的床榻上,他辗转难眠:十年后,我可能会是一个千万富翁,但是我老家的人们,肯定连十万都没有。我知道会那样,因为差距会越来越大,十年后,大坎还是那个样子!

    他一辈子都记得,1988年冬天,他和李润开去广东海峰县找工作,到了晚上没住处,就向在海峰打煤球的亲戚李广和罗老四求助。面颊脏黑的李广和罗老四把唯一的床让给了他俩——这唯一的床由一块搭在椅子上的旧门板组成,没有被子,但广东气候温暖,也不觉得冷。第二天早上,张明富醒来后,好奇李广和罗老四睡哪里,于是出去四处找,却看见他们睡在拉煤球的手推车里,身体还是卷曲着的。张明富当场就哭了,他心里哀伤地想:何处是农民工的归宿啊?

    这件事给张明富的刺激很大,而那个原先模糊羞涩的梦想,似乎渐渐清晰。

    1991年,张明富觉得是时候去践行梦想了,他揣着打工挣下的6万块钱,和妻子回到了故乡。他不知道离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多远距离,但他暗暗树立起了一个信念:张明富有能力带着家乡父老一起挣钱!

 

                          

     

     拼了!“张铁人”

   “拿这点钱开厂?开玩笑还差不多!”

    回到家乡后,迎接张明富的不是鼓舞和赞美,更多的是嘲笑、质疑和奚落。的确,张明富全部家当就六万多块,要怎么才能实现那个遥远的梦想?思考再三,他决心从副食和化妆品批发搞起。

    最初,由于摸不到门道,张明富接连两个月亏损。他有些焦虑,思考着,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天,求知若渴的他在书摊上看到一本《厂长经理干部读本》,于是买回来仔细阅读,这本书让他恍然大悟!张明富从中领悟到市场调查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在投资产业前做好市场调查的习惯伴随他一生。很快,张明富就找到了让自己的生意扭亏为盈的方法——减少从厂家到消费者之间的流通环节,不再向本地批发商进货,而是直接到外地厂家进货。为了进货送货,张明富曾经四天四晚不睡觉,同学、朋友惊呼:“你实在太拼了,真应该叫‘张铁人’!”

    做批发挣钱不是张明富的最终目的,奔忙之中,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不过,从化妆品批发的经验中,张明富看到了化妆品行业的高毛利。1998年,他回到家乡团泽镇,用批发生意挣到加上筹集的250多万资金,与港商合作成立了贵州梦丽雅化妆品厂。

    初期,由于对产品市场定位不准,厂里靠中低档产品走量为生,由于技术附加值低,加之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但是张明富相信,在山清水秀的家乡生产护肤品是一项竞争优势,问题出在自己的经营理念上。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可是这需要资金63万,到哪里去找呢?妻子提议,“要不去找漆过家具的工人师傅们?”

    张明富虽然有些难为情,但还是咬着牙去了。没想到,几个师傅知道情况后立马爽快答应,因为他们认为张明富人品好,甚至有人说:“只要认真做,亏了都不要你还。”短短40多天,张明富就筹集到90多万元,这让他感慨万分。

    这段时间,张明富又听到了社会上恶意的嘲笑声:

   “一个贵州农民,还想搞化妆品厂?”

   “毕竟是农民,始终干不成大事。”

   “张明富的厂要垮咯!”……

    镇里的领导得知情况后,前来给张明富打气。他扬起笑脸,“梦润不会垮,张明富不会退缩。”

    有了师傅们的爱心救急款,张明富得以更新设备,他带领企业重新进行产品和市场定位,研发出十余种优质的中高档化妆品。艰难时,张明富不断激励自己:我一定要颠覆别人的观念,农民也能干好大事!

   “她来自贵州高原深处的梦润源,那里四面环山,溪流交错,空气清新,方圆百里无任何污染源。她给您带来山里人的问候……”在产品包装上,有了这么一段令人动容的文字介绍。张明富还做出承诺:使用梦润洗发露的顾客有任何不满意之处,可以随时退货退款。

    梦润系列产品凭借优良的口碑,迅速在全省打开市场。2003年,企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运货车由2辆增加到40多辆,通过了ISO90012000标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中国香化协会列为特别推荐的八家化妆品企业之一,填补了贵州没有一家高档日用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空白。2006年,“梦润”牌系列化妆品和贵州梦丽雅化妆品公司同时被国家高科技质量监督促进委员会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全国重点宣传单位”。2008年,梦润洗发露被评为“贵州名牌产品”。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张明富逐步实现着那个埋在心里的斑斓梦想——带领家乡父老一起挣钱。企业解决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百余人,转业退伍军人6名,残疾人8名……

   “年轻的梦润啊,你把美丽留给人间,风吹雨打也不怕……”梦润人常常会哼起这首张明富填词、著名作曲家杜兴成作曲的《梦润之歌》。当大家听着这首歌,仿佛有一种力量和感喟生长起来,温柔地抚平创伤。
 

                              

 

  烫手山芋

  2016年425日,张明富读完一则新闻,鼻子一酸,泪花打转转。这则新闻的内容是这样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在“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张明富觉得自己感受特别深:那些农民当年改革,要冒着多大的风险?就像自己做出的很多决定,也许在当时不会被肯定,但历史会证明,我是对的。

    时间回到2004年,就在化妆品厂风生水起的时候,张明富得知团泽镇正面临着重大危机和考验:鹌鹑产业遭受挫折,干群矛盾激化。

    2003年,中央将解决“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时任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到团泽镇调研,发现鹌鹑养殖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对此高度重视。

    团泽镇立即成立一个鹌鹑养殖协会,不料协会管理不善,原会长垄断了饲料,加之鹌鹑产业风险大、产品周期短,第一年,农民亏惨了,第二年,大家还想试试看,结果亏得血本无归,贷款都还不起。

    团泽镇的鹌鹑养殖产业全垮了,没有一个农民去干了。愤怒的养殖户失去了信心,骂政府,骂协会,有的养殖户痛苦地杀了几万只鹌鹑,心里却在滴着血……

    其时,发展壮大鹌鹑养殖产业已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却遭当头棒喝。汇川区、团泽镇的领导急得团团转,到处招商引资,但根本无人问津,原本应该是金饽饽的产业,转眼间成了烫手的山芋。最后,镇上的领导想到了张明富:亚洲金融风波的时候,贵州很多大的日化产业都垮了,张明富的企业却蒸蒸日上,一定是能人!

    镇领导开始做张明富的工作,希望他办一家鹌鹑公司,通过“企业+农户”路子,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子。

    他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其实张明富懂市场行情,他心里知道,养鹌鹑风险很高。

    这段时间,恰逢张明富的一个同学搞立交桥建设,动员他投资入股。他坦言自己要投资养殖鹌鹑。朋友觉得他不是傻了就是疯了,极力劝阻:“这事千万干不得。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到时候亏得你啊!”

    张明富坚持要去做。2004年7月,张明富针对鹌鹑产业进行市场调查,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国家正在提“工业反哺农业”,他要把化妆品厂挣的钱全部投到鹌鹑产业上。

   “哟,如果张明富都把这事情搞起来了,我拿手板心煎蛋给你吃!”曾有人以不屑的口吻和区领导打赌。

    张明富到四川、江苏、江西、福建等地考察,回来找农户试验饲养,还是哪家都不干,失去信心的团泽镇农民只要一提鹌鹑就火大。一次,副镇长和张明富到刘家寨谈发展鹌鹑养殖的事,两人先来到一个亲戚家,人家热情地泡上茶,还说:“给你们煮面去。”两人试探地说起了养鹌鹑,亲戚一下子就翻了脸:你们走吧,我要干活了。

    副镇长和张明富尴尬对视:村民对养殖鹌鹑的不信任已经到这个程度了。

    张明富决定自己先把鹌鹑养殖试点搞起来。大坎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水、电、路、讯都得企业重新搞。张明富带领企业员工一起通水、通电、修路,几乎没日没夜地干。建设鹌鹑场地时,张明富急需60万贷款,区领导亲自落实贷款,并扶持张明富三万元购买变压器。购买变压器花费两万七千两百块,张明富退还了多余的扶持金。有人说:“脑壳木,给你三万你就报三万嘛,创业也需要钱。”张明富回答,“这是买变压器的,我就只花了两万七千两百块。” 这些方面,他始终“转不过脑筋”。

    他独自把被子搬到了光线昏黑的鹌鹑棚里,与鹌鹑一起生活、睡觉。他在高高的山头漆上“以身投入西部大开发”、“解决三农问题”的标语……

    张明富无声地做着这一切,村民其实是看在眼里的。渐渐有农户开始来找张明富了:你都这样付出了,我们愿意跟着你一起!

    2005年,张明富拿出原本准备在城市包工的500万和梦润化妆品发展资金1000万,在大坎村成立了贵州梦润鹌鹑公司。他判断,仅靠养鹌鹑是没出路的,必须搞产业化。他打算自建一个饲料厂,降低成本,同时搞产品深加工,延长保质期,降低市场风险,这样就不怕鹌鹑蛋一时半会儿卖不掉了。鹌鹑的粪便用于制成玉米生长需要的有机肥,玉米又成为喂养鹌鹑的饲料,这样一来,“以市场带加工,加工带养殖,养殖带种植”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步成型。

    在张明富和村民们的努力下,鹌鹑蛋即将大量上市,可此时全国却多处发生了“禽流感”,导致所有禽蛋滞销。张明富非常烦恼。如果这次又让大家伤心失望,团泽镇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鹌鹑产业又将垮塌,而且可能再无重新振兴的希望。

    最后,他代表公司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挤出资金,将农户卖不出去的鹌鹑蛋回收并悄悄销毁。

    张明富组织妹弟李小强和侄儿张仁远负责这项工作。这是秘密进行的,他们把鹌鹑蛋放进车里,选择一处人烟稀少的地点,趁夜晚寂静时分将蛋悄悄倒进河水里喂鱼。每当有人经过,他们就像做贼似的,迅速熄灯关车门,屏住呼吸,不让行人看见“梦润”的字样——因为此时的“梦润”,在村民心目中已是希望、荣誉、产业的象征,它的一次挫败,就会引起村民的恐慌失措。那些小小的鹌鹑蛋扑通扑通地,带着全村人的汗水、希望,带着张明富的无奈、心痛,消失在奔流的河水中。黑暗里,大家彼此安慰,“就当喂鱼”。

    这次行动给公司造成了严重损失,尽管如此,梦润却收获到了更长久的东西:养殖户的信心。由此,鹌鹑产业的基础得以稳固。

    张明富经常告诉企业员工:“我们梦润人挣钱的理念,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后,根据社会分配体制返还利润来挣钱。”

    靠着诚信、勤奋和拼劲,大坎村的鹌鹑养殖产业风生水起,销量持续走俏。张明富时常奔走在会议室、鹌鹑场和加工厂之间,钻研养殖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加工机器。小小的鹌鹑通过深加工,形成了鹌鹑精肉干、糟辣豆豉鹌鹑、香辣鹌鹑、卤鹌鹑蛋、鹌鹑盐蛋等系列产品,通过了欧盟食品标准检测,“飞”出大山去。

    就这样,国内第一家国家级鹌鹑养殖示范基地获国家标准委审批,第一个鹌鹑养殖全自动生产线在大坎村建立起来了。

    2015年328日,国家发改委就业和分配司司长蒲飞宇一行来到梦润公司调研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会前,蒲飞宇摆了个龙门阵,来梦润调研的路上还以为司机走错路了,因为越走越偏僻,根本不像开厂子的地方。他问大家是不是方向反了,结果到这里一看,大山里居然还真有这么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在这山沟沟,居然坐落着农民工科技创业园、10000平米鹌鹑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000平方米的职工学习培训活动中心、冷冻库和检测中心、年加工2000吨鹌鹑蛋和1000吨鹌鹑肉的现代化深加工生产线、年孵化360万羽鹌鹑苗的全自动孵化场、年产5万吨熟化饲料厂……

   “张明富将工厂建在这大山里的农村,可能每投一块砖都在贬值,所以他返乡创业扎根第一深。”蒲飞宇连用“几个第一”,高度评价了张明富自强不息、扎根农村的精神。716日,国家发改委青年干部调研组再次到梦润公司调研,将张明富返乡创业的事迹作为唯一案例写进调研报告,获得了国家发改委优秀调研论文奖。108日,国家发改委就业分配司再次明确:将贵州梦润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列为“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

    今天,梦润公司被国家标准委评为“国家级鹌鹑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被农业部国家乡企局授予“回乡创业光荣”称号,获各类专利30余个,起草了7个鹌鹑养殖地方标准,不仅成为贵州省龙头企业,还走到了全国行业最前列,带动大坎村及周围上万农户种植鹌鹑专用饲料玉米和养殖鹌鹑。

    烫手的山芋,最终还是成了张明富和大坎村村民的荣誉。张明富又有了新外号——“鹌鹑大王”。

 

  “消失”的张明富

   张丽鈜小时候看见村民老喜欢把房子修在马路边,她很不理解这种行为,马路边那么吵,灰尘又那么大,为什么非要选择把房子建在这种地方?为什么不住在美丽的山林深处?长大后,她才渐渐理解:城市人见惯了柏油马路,但生活在偏僻山村的农民,出行十分不易,他们对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望,一种根深蒂固的爱路情结。他们宁愿吵一些、脏一些,也要紧紧地贴近路,似乎这样就离幸福更近一些了。

    关于村民对路的渴望,她感受最深的是自己20岁那年,张明富被村民近乎全票选为村长,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修中河公路。那段日子里,大家埋头苦干,一心要把泥水飞溅、路面窄狭的中河公路,修建成路宽6米的硬化水泥路。所有人是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去做这件事的,因为这是全村人多年的心愿。张明富每天都到施工现场指导,自己也抡起铲、和起泥,加入到队伍中,村民们只要看到他,就觉得安心和踏实,他们知道这条路是张明富顶住压力、努力争取的结果。有人说,不是因为张主任,这条路不知道还要拖多久才能修起来。

    张明富怎么就当上村主任了呢?话要从2011年说起。镇里的领导找张明富语重心长地谈话,说村里缺人才,想推举他成为村主任,实行“能人治村”。

    对于张明富极强的责任感、战斗力和意志力,镇领导看在心里。这些年来他已经习惯于承担。

    2009年4月,大坎发生了泥石流,浑浊的水夹杂泥沙石子,很快封住排洪洞,如果再坐视不管,泥石流就会从另一端的房屋处溢出,严重威胁大家住房和财产安全,只有让这个洞重新畅通才能排洪。

    由于不放心大家的安全,张明富让大家在洞外等候,自己先爬了进去,判断会否缺氧。确定至少不会缺氧后,他带着7个人钻了进去,洞内空间极窄,长约十米,高仅仅约80公分,此时泥石流已堵住大部分,剩下不到30公分的空间,刚好放进人脑袋,无法用工具掏出泥土。张明富第一个爬进洞里,开始用手刨粘稠浑浊的泥水,又用腿和脚蹬,大家像完成接力赛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合力把碎石混合的泥水给“推”出洞外。水一上一下地漫涌,张明富只有屏住呼吸才至于被水呛……最后,泥沙疏通了,洪水也消退了,张明富最后一个爬出来,满脸满身都是泥沙,大家看到,他手指都刨出了血,四肢也有许多被碎石划破的伤痕……

    这些事,都叫人啧啧称赞。

 

    当时的镇党委书记徐宇几乎天天找张明富“洗脑”,不断告诉他,“你必须干!”张明富一脸为难,没有同意,因为他想到企业正在创业关键期,样样事情离不开他,他没法撒手不管。徐宇也毫不松口,他说:“村子现在需要人才,你的企业不是已经搞起来了嘛?而且你又扎根在大坎村。明富,现在只有你带这个村,大坎才有希望啊!”

    直到得知村民几乎全票推举他当村主任,张明富才有些心慌,他给女儿张丽鈜打电话询问意见,那时大家根本不知道他会以这么高的票数当选,还在贵州财经大学念书的张丽鈜很快从学校赶回大坎,和公司核心骨干一起开了个非常正式的会议,“张明富是否要任职大坎村村委会主任”一事,要由大家共同商定:

   “当村长会分散精力,企业在发展阶段,怎么离得开你?”有人说。

    但张丽鈜非常支持父亲。她说:“张总,当村长是会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但是你把企业建到家乡来,不就是为了把周围的一切都发展起来吗?不就是为了把家乡带富裕吗?”

    这几句话霎时点醒了每一个人。

    “既然村民都选了你,哪怕是我们个人作出一点牺牲,中层干部每人多分担一些……所以,张总,当村长吧!”最后,会议一致通过张明富任职村主任。

    于是,带领这个贫困村5000人脱贫致富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到了张明富肩上。

    想致富,先修路,这道理放在哪儿都如此。大坎村的交通主要靠两条路:连接中桥到河包的中河公路,多年来一直是泥水横流、坑坑洼洼,村民意见很大,向政府反映了多次;连接团泽镇和大坎村的团九公路是一条村级土路,也是大坎村村民的心头痛处,最窄路宽不到4米,弯弯拐拐数十个,靠摩托车出行的菜农、村民出行很不安全,致死致伤的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张明富的妹妹和妹夫就是在这条路上出事的,另有一个村民骑摩托车,因路窄被卡死了。张明富为此一直很痛苦。

    因此,张明富当村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河公路修好、扩宽并硬化,再把团九公路扩宽、弯道改直。

    修建中河公路时,政府承诺每公里下拨45万元,按照预算,路宽只够修到4.5米。考虑村里的长远发展,张明富坚持将路宽修成6米。

    他最终说服了领导,但也为此要承担起一个大风险。在区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纪要上,有这样一条记录,大致意思为:以45万每公里的造价将4米泥巴路修成6米宽的标准水泥路,差的资金缺口由大坎村张明富自行筹资解决。

    背负这份承诺,张明富苦苦思考着,要把4.5米的公路修成6米,还需占地1.5米,征地款将是很大一笔支出。老党员、村民代表们知道了张明富作出的牺牲,纷纷表示愿意免费让出自家的责任地,支持村里修路。

    2011年春天,中河公路动工了,全村上下干劲十足,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六米的毛路已经修成。

    此时,日夜奔忙的张明富身体却出现了状况,他的颈椎疼得越发厉害,已经无法做任何低头的动作。他找来一些木棍和绷带,将木棍固定在自己背后,用绷带的一端缠绕木棍,一端套住自己的额头,通过这样一个简陋器械,辅助自己阅读文件。他的眼睛附近肌肉频繁跳动,经过医院检查,需要做大脑神经手术。他只好暂时放下村里的工程,去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治疗。就在他离开大坎住院治疗期间,谣言却在村子里散播开来:

   “你们的张主任得癌了,可能过几天就不行了,这个路怕是修不成啦!”

    正在埋头修路的村民惶然失措。

    还有传言说,“张明富贪钱了,遭抓了!”

   “张明富都丢下你们跑啦,你们还修啥子路?”

    大坎村人心惶惶,村民经常四处眺望,眼睛都望穿了,就是看不到张明富。张主任天天都和我们一起修路,这几天突然不见了踪影,他到底去了哪儿?

    然而谣言很快被戳破了。没过几天,张明富又若无其事地出现在施工队里,大家都放了心。他还是那个老样子,严厉、认真、不爱笑,充满号召力。但他好像又有些不同,他一铲接一铲,如同打了鸡血般,比之前更加卖力。大家都看不透他的内心起了什么波澜。

 

    一波三折修路史

    张明富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只有他自己明白。

    自从当了村长,张明富仍然以他惯有的雷厉风行和清正严明,大力整治村风村务,这样一来,虽然大快人心,却得罪了极少部分村干部。

    到任头一天,他就给村干部提了很多要求:

   “村里承包项目工程,村干部不能个人承包,只有村集体可以承包,利润属于集体经济,这个,我第一个带头。没有利润的民生项目、公益项目,我们要一肩挑。”

   “所有到户的涉农资金,不许有一块钱的克扣。”由于张明富在当村主任之前就到许多农村做过调查,发现有村干部拿着单子叫群众盖手印,故意不填金额一栏,群众盖了手印,给个两三百,回去之后再填群众应得的补助金额,从中谋利。所以,张明富非常严肃地强调了这一点。

   “不能优亲厚友,好的政策优惠,该给谁就给谁。”

   “来村里的上级领导、项目负责人,不能宴请吃酒,如果非要请吃饭,那就由我个人出钱。”“不准拉选票,我要求村干部通过干好工作换来村民信任,哪用得着拉选票啊?”……

    张明富说完,时任村支书李松和大伙拍案叫好,坚决支持。而在场的某一小撮村干部却阴沉着脸,这个张明富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来气焰就这么嚣张!于是,一小撮人结起反对张明富的小团体,不时刁难他。

    张明富管理企业特别严格,企业精神就如同他的人格,充满正直和苦干精神,他到村里干事也秉承这样的风格,惹怒了一些人。曾经有人发短信威胁暗示张明富:张主任,村里面的事儿不像你搞企业,大不见细不过算了。但这话张明富根本听不进,依然坚持自己的严格办事风格。听到有些村的村干部因贪污老百姓扶贫款被查处,许多人才明白张明富的良苦用心。

    村里修建中河公路时,一些人趁张明富在外住院,迅速向村民散播谣言。

    有的党员干部察觉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引起警惕。李松立马联系上李润开,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幡然清醒。他到处奔走辟谣:“张主任是眼睛跳才去北京做神经手术了,大家千万不要听信谣言!”

    在北京住院的张明富知道有人在村子里散播谣言、阻碍修路,他很是愤怒和震惊。“大家都在拼命,居然有人阻挠这件关系到整个村利益的大事,这是怎么了?难道这时候不应该一心想着为人民服务吗?”张明富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以至于黯然伤神。

    半晌后,他恢复了平静淡然。他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毛主席的话。随别人怎么嚣张,只要我是人民的一份子,我就不怕!”此时,张丽鈜正在医院里陪他,她没有察觉出父亲精神状态的波动和异常。

    张明富暗下决心,“说我得了癌症?好!我就偏要修给你们看!”

    从医院回来,他立刻投入到修路中。这个过程里,也还有人阻挠,甚至要求把已修成的六米毛路改回四米五,导致大家中途一度停工11个月。时任镇党委书记的徐宇知道情况后,鼓励张明富:这条路对大坎村发展十分重要,你一定要顶住一切压力!

    2012年元月,中河再次动工,百转千回,终于顺利修成,大坎村欢呼声一片。

    与此同时,张明富结合大坎村具体情况,提出了“商业企业强村,绿色生态立村,避暑旅游旺村”的发展战略,除了认真策划和实施,他还亲自当起导游。一时间,来自重庆的游客纷至沓来,梦润文化、农民工创业、绿色生态避暑旅游得到共融发展。2012年,大坎村成为全省30个同步小康示范村之一。

    2013年4月,张明富带领村民,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的团九公路改造工程中。

    按照计划,这条路需要实施弯道改直和加宽改造,估算下来需要380万元资金。这条路2008年曾实施过硬化,暂不能列入政府工程计划里,政府一时半会儿落实不了资金。

    张明富与村干部、群众代表反复商议决定:垫钱先修!

    在资金极度紧张的状况下,想改造团九公路简直困难重重。团九公路最难改造的地方,是滴水岩70多米的路面加宽工程。这是一段盘在悬崖上的公路,最窄路宽3.8米,靠里是陡峰峭壁,靠外是二十余米深的悬崖,地势十分险要,被当地群众称为“夺命崖”,仅仅是从旁观看,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工程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曾有专家实地考察后表示:少于一百万,改造根本不可能!正因如此,滴水岩的改造一直搁置着。

    有人认为把这份工作交给一个农民,纯属蛮干,并向张明富放言:“你连路基都找不到!”

    张明富对这类打击早已有了免疫力。一天凌晨4点,他独自跑到悬崖下面寻找路基。由于从小热爱物理,打工岁月中又干了许多和建筑、木工相关的工作,张明富对力学其实很有研究。三个小时后,他找到了基础,叫上正在放牛的凉风组村民方年华、张成海,“快来!我们把这个加宽!”两人二话不说,立马拿起工具跟张明富走了。

    为了避免任何一起安全事故发生在大家头上,张明富自己打头阵,“张铁人”矫健熟悉的身影又出现了——他带领村民系上安全绳,悬在半空中施工,他灵活地在悬崖峭壁上搬石头、拖钢筋,曾经连干三天三夜。一次,他的一根手指骨在搬运石头时被砸碎,至今未愈。大家从悬崖下砌起坚石,每隔约两米高,就用一层钢筋拉通固定,再浇上3050公分厚的混凝土,一层又一层,将这条路牢牢“套”在了悬崖山体上!

    经过40多天的熬夜奋战,整个路段的改造仅仅花费了20余万,就将路面拓宽至平均8米,这在专家眼中是不可思议的。并且,张明富根据自己的力学知识判断:除非整座山垮了,否则这条路绝不会发生塌方。

    半年后,大坎村村民日夜牵挂的两条路,总算在曲折中完工。

 

   “三农”织梦者

    “你好,是张明富代表吗?你提交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提案已被采纳。”“啊!好的好的。”“我们将尽快落实,感谢您的提案!”

    2016年530日,张明富放下电话,心情相当不赖,因为自己今年在全省“两会”期间的提案被采纳了。

    除了农村污水处理,他还提交了关于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全面建设农村“小康车”等四个提案。虽然自己每天坐着轿车出行,村民们“出行难”的境况却始终令他担心,他认为,农村小康路修好了,可是由于没有通公共汽车,村民出行不方便,摩托、黑车又不安全。2013年,他就在省“两会”上提出:“全面开通通往农村的小康车,让农民也享受到公共交通带来的实惠。”近两年,张明富一直密切关注农村“小康车”进展。

    自从当上省人大代表,张明富每年都会抓住全省开“两会”的时机,一口气递交好几个提案,绝大多数聚焦农村、农业、返乡农工民创业就业等“三农”问题上。他对自己人大代表身份的使命感很强烈,觉得这是一份神圣的工作。

    当了九年省人大代表,张明富提交了50余条建议和意见,每一条都搏动着一颗热烈而虔诚的心——都是他平日里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和深入调研的积累。他的提案多数被采纳,由此他也被媒体称为“多产的人大代表”。

    张明富2011年在贵州省“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建议,时任贵州省省长赵克志亲自督办。近年来,贵州省更加重视和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雁归兴贵”行动计划成为全国亮点,张明富倍感欣慰。

    对于所做的一切,张明富不以为然,总觉得不够多、不够好。这些年来,他和公司向社会捐助230余万元资金,帮助农村修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1500多个工作日。在慰问那些年老孤凄的贫困户的时候,他隐约看见逝世多年的奶奶的身影,这让他泪眼模糊。

    张明富到底是感性的。他觉得,这么多年来,似乎是一个又一个感动,推着他走到今天。

    2009年427日,张明富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五一劳动奖章”表彰。颁发奖牌时,张明富经过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身边时,习近平突然开口询问他来自哪里,他回答:“我是来自革命老区遵义的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习近平微笑说,“这些年,农民工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大贡献。”

    第二天,他参加了全国劳模代表大会,一同参会的还有当时还健在的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抓斗大王”包起帆、新中国的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等知名劳模代表,八人齐聚一堂,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的王兆国听完后感动地说:“仁宝,起帆,这个张明富,他的钱可没有你们多哟……像张明富这样一个农民工,打工找了那么一点钱就想到回家乡艰苦创业,带领乡亲发展。这种精神就是当今最需要的劳模精神。”话音刚落,张明富鼻子一酸,内心满是惊讶和惭愧:“我就做了那么一点点事情,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有这么高的肯定……”

    会后,吴仁宝热情邀请张明富到华西村学习考察。2013年,张明富得知吴仁宝病逝,神色怆然。他常会想起带着28名厂里干部到华西村学习的时光,怀念那位手掌粗糙宽厚、背部微驼、一身正气的老人。

    2010年,张明富被评为全国劳模。不久后他收到一本《劳模杂志》,看到有一段话这样评价自己:“张明富通过大量劳动和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读完后,这个在别人眼中严厉、强悍、不爱说话的真正的男子汉,开始低声地哭泣。他仍然是感动、惊讶、惭愧,“天啊,这真是太高的赞誉了,怎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

    2015年10月中旬,张明富从北京捧回了2015“时代领跑者”大拇指奖杯。这次由全国总工会、中国文联、中国“五老”公益工程组委会主办的“时代领跑者”活动,选出了30名杰出劳模代表,包括王进喜、时传祥、袁隆平、包起帆、郭秀莲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著名劳模。

    2015年12月,省发改委第六党支部与梦润党支部结对子帮扶。省发改委出资请省城乡规划院为大坎村和“贵州梦润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制定了项目发展详规,力争将“贵州梦润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打造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大平台……

    这些年来,他时常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也经常有人责难他:“你就想捞荣誉嘛。”他便淡淡地回:“荣誉,谁不想争取?但是这些荣誉我可以没有,因为不是我去要的。我从生下来起就是一个农民,打工前是农民,打工后是农民,现在我还是农民——无非是一个创业农民。我就这么想,很简单。”

    也有人警告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张明富,“当心有天把你的全国劳模给你下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免了!”张明富哈哈大笑,“还好,我永远都是农民,免了我的一切,我还可以捞起锄头继续干。”

    人生五味杂陈。苦难的童年,艰涩的青春,隐忍的奶奶那蹒跚的背影,再苦再累依旧不离不弃的妻子,从国家到区镇的各级领导的关怀……这些点点滴滴都让他在感动之后,被一种力量充满,“我们这样的农民工,真的可以改变中国,改变世界!”

    2004年至今,张明富个人已获得十余个从中央到省市级别的荣誉,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在别人眼里早已是“名利双收”。然而令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张明富如今手里经营着年产值过7000万的企业,却活得像个“穷鬼”: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张明富不敢学麻将,他怕影响创业,别说打麻将,他直接认不得这些小方块)。他身穿大街上随处可买的打折衣服,全家人仅有一套购于92年的、68平米的普通住房,属于他自己最好的车,是2011年购入的那辆9万多块的“中华”——他就喜欢这个名字。

    张丽鈜多次向父亲提起,希望有朝一日,一家子能有空出国旅游。张明富也承诺过,然而至今未能成行,除了日程紧张的出差,他都在村里忙上忙下,一刻都不消停。也许由于常冲在前面干体力活,年过半百的张明富依然健步如飞、眉飞色舞。

    他回想自己的一生,虽然没能上大学,日子很苦,但还能靠双手创业,靠勤劳致富,而且今天又能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赚钱,无论怎么想都觉得自己很幸运。张明富自己也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对祖国家乡有着那么至深的热爱。他时常拷问自己的内心:“农村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农村的事,农民不干,谁来干?农民的事,外出学到知识的农民工不干谁来干?家乡的建设,我不带头干,还等谁来干?”

    农村、农业、农民工,就是他的悲喜交集。

    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定下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格言,他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尽管梦润企业和大坎村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但张明富知道自己心中的“梦”还没有完成,他仍时刻关注着中国2.7亿农民工的命运,关注着与大坎村相似的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那是他一生追寻的缤纷斑斓的梦,他的“中国梦”,他还要继续织着那个宏大的梦。


联系我们

  •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梦润大道梦润源89号

  • 400-0852-339

  • mengrun@gzmrjt.com

  • 黔ICP备17011347号-8

梦润发展目标:发展五百年!


梦润精神:敢打硬仗,敢打恶仗,保证打赢!


梦润发展要求:硬要发展才是大道理!


发展不忘世代根,立足家乡报春晖

关注我们

学七渊知识为乐 拜四海贤能为师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4000852339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同城互联网加 | 管理登录
seo seo